在聊这个之前,还是简单说下什么是数字化思维?
基于前面关于数字化转型文章的描述,可以看到万物互联下的连接和协同,从内部连接到外部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数据驱动和运营思想,自动化和智能化,现实世界和抽象世界的融合统一,各种云原生,5G,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等都可以纳入到数字化转型思维中。
如果简单总结其核心仍然是:连接+数据+智能。
在陈春花教授关于数字化转型对组织发展的影响中谈到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字为赋能,共生和协同,具体摘录如下:
在数字时代或者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在组织的管理当中,至少有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需要你去理解它。第一个是赋能,第二个是共生,第三个是协同。这三个关键词也因应需要每个企业的管理者做出自己组织管理习惯的调整,需要自己能够与组织共同成长。
对于赋能这个词实际又回到经常谈到的企业围绕自身核心业务价值链和支撑能力整合,提供共性能力开放给上层业务单元,方便上层业务单元快速创新这个话题。而对于共生和协同实际更多还是总结为连接已经由连接产生的完整生态体系上面。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在一次论坛的演讲中对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数据的自动流动来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这个定义和我经常天谈到的现实世界和抽象时间的高度融合统一说法一致,具体摘录一段如下: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自动化。一种叫做看得见的自动化,数控机床、立体仓库被记为小车、机器人、切片机;但还有一种自动化叫做看不见的自动化,就是如何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集体。我把它定义为数据的自动流动。这个本质就是:在数据加算法定义的世界中,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
前面谈了这么多,还是来看下数字化思维对传统IT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
自动化和时空统一首先还是要从自动化和时空统一来谈。
在传统IT系统和信息化阶段,虽然经常也在强调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统一。但是这个统一很多时候是靠人来保证的。那么多人在录入信息或单据的时候出现错误就直接导致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我常说的别入送货过来,你创建入库单进行接收入库操作,但是本来是入库的4台笔记本电脑,你在系统中的入库单中只填写3台仍然可以入库成功。这就直接导致了账实不一致,只能够通过月末盘点去解决问题。
其次,实物信息所产生的信息流,不仅仅应该有时间属性,而应该自动附带物理空间属性,还是前面例子你创建一个入库单入库,我能够清楚的知道入库时间信息,但是并不清楚具体的入库空间位置信息,这个信息本身进行了转换。
即入库的时候我选择了入库的仓库,而这个仓库本身的位置我是进行了配置和维护。因此我知道货物入库的时候具体的空间位置信息。
那么如果仓库管理员再创建入库单收货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将货物运送到选择的仓库,而是选成了另外一个配送仓库如何处理?这种明显导致的位置信息不匹配仍然不会得到校验,而导致入库单能够正常录入,最后只能盘点解决。
所以自动化不仅仅是减轻人工录入工作量的问题。自动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底层的物联网技术,自动化的传感和数据采集技术,来实现现实世界和抽象信息世界之间的高度统一。这个高度统一和一致是自动保证的,而不是人工去保证。
那么回到当前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该有的改进点有:
其一,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产生的信息进来自动产生,而不需要人工去输入,典型的就是结合物联网和RFID技术后的,货物出入库等操作,这些不应该人工去录入单据。而是应该有系统自动化完成。人工仅仅是额外需要补充的少量信息进行填写。
其二,信息在自动化产生的时候应该是同时具备时间信息+空间位置信息,而不是人工去维护或匹配空间信息。当前类似GPS或移动手机的定位等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该需求。
其三,信息的采集应该允许多样性,同时通过AI来实现信息呈现方式间的转换。比如我们开会的时候,应该是自动记录语音信息,并将语音通过AI人工智能转变为文字记录。而不是人为去记录会议纪要引起偏差。当然AI翻译内容要允许人工进行适当的校对。
其四,基于核心主体事物的端到端跟踪,追溯能力。举个例子,一个货物采购不仅仅是跟踪其入库操作,而是能够跟踪从供应商发货开始的完整的流程,空间和时间位置,包括后续的逆向物流跟踪。再比如一个销售项目的售前活动,能够自动采集和跟踪各种售前活动和交流信息并进行记录,方便后续按销售项目的主线进行复盘。
其五,实现现实世界和抽象的数字世界之间的高度融合统一,你虚拟世界看到的效果就是最终现实世界产品的效果,类似常说的数字孪生,网格码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都是实现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统一。
从连接到共生生态第二个方面我还是想谈下信息化建设中的从连接到共生的生态建设。在前面数字化转型谈连接的文章已经多次指出。连接从最早的内部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发展到跨越企业边界到企业外的消费互联以直接触达最早的消费者或客户,再发展到产业互联网的完全连接生态体系建设。
也就是说连接不是重点,通过连接形成共生的生态体系是重点。
当然对于连接来说首先还是希望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完成连接,但是仍然存在有些地方需要人参与协同的地方,系统之间对接的地方才能够完成。数字化阶段的连接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打破企业内部IT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而是对连接有了更高的要求,连接本身要为共生的生态服务。
回到信息化建设来说,关键的改进点思考如下:
其一是通过连接产生的信息流应该是推式信息流,通过推式信息流加快连接和协同效率。即信息流本身也应该形成推进式的流水线,下游的岗位人员能够随时知道我需要做什么,做完后自动朝下游传递。而不是人员需要不断主动地去轮询有没有我需要做的。
其二是这个连接应该是打破企业边界的,要实现企业和外部消费者,以及外部供应商上下游的快速连接,形成共生的生态体系。类似的消费互联,产业互联,各个企业自建的数字化营销,能力开放平台等都在为这个目标服务。
其三是通过连接来构建完整的上下游生态体系,连接的目的是融合共生,不是单个企业的最优,而是整个生态体系的合作共赢。
赋能和敏捷最后再谈下赋能和敏捷,简单来说赋能的目的是为了敏捷和适应变化,是为了上层面向市场的时候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因此赋能首先考虑的是你有什么能力,哪些能力是组织级共性的可复用能力,这些能力应该在平台或中台中统一建设,或者将已有遗留能力重新整合后统一开放给上层应用,以支持上层业务单元的快速创新和敏捷应对变化能力。
在前面我也谈过很多关于数字中台的文章,中台的核心思想就是共性能力沉淀,共性能力通过API接口服务开放给上层使用,是典型的通过赋能提升敏捷性的思想。这才是中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结合的关键点。
回到信息化建设来说,可能的改进点包括了。
其一是数字中台,能力开放平台建设,通过这些平台建设来实现企业组织级共性能力的下沉和对外开放,能力开放就是典型的赋能。
其二是云原生技术平台的建设,围绕微服务,DevOps,容器云的云原生技术平台本身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最基本的底层技术平台层共性能力支撑。
其三是体现数据驱动思维,即采集和存储集中的数据不仅仅是应用到BI和辅助决策,而是数据服务能力要快速地赋能给业务运作,通过实时开发数据服务能力接口来实现数据能力的业务化。
其四轻量化上层应用构建,上层应用的构建一方面是借鉴低代码和ServerLess无服务器化的思路来进行构建,一方面是通过灵活的服务组装和编排工具来进行。上层应用开发要足够快,同时尽量通过可配置可编排的方式完成,同时上层应用开发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