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某,女,5岁,头疼数年余加重数月,曾经诊断为神经性头疼,平素恶风,遇寒加重,头疼严重时恶心呕吐,头胀头疼难忍,曾经治疗效果差,刻下症见头痛头胀,恶风,咽喉干涩疼痛,二便调,寐可,脉浮滑,舌紫苔薄*。
辩证为头疼病——吴茱萸加生石膏方证
吴茱萸5明*参10防风15高良姜10
蜂房10羌活15生石膏0白芷15
黑附子10
5付,水煎服
二诊头疼较前略减,患者自诉上次就诊正值大雪天气,在外候诊时间过长,有受寒之嫌。舌脉同前
上方吴茱萸加到15
5付,水煎服
三诊头疼明显改善,几无发作,并且以前经常上火的症状比如牙疼口干等也得到改善,要求停药,查脉左滑右涩,舌暗苔薄白。劝其继续巩固治疗一次
川芎15吴茱萸15明*参10防风15
羌活10生石膏40高良姜10蜂房10
白芷15黑附子10
5付,水煎服
按:该案以头疼为主就诊,根据头疼遇寒加重,重时恶心,故以吴茱萸汤为基础方,其他症状如咽喉干牙疼等,故加用生石膏清热,久病阳气不足,故加入黑附子温阳,其他如羌活白芷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治疗时,为防止吴茱萸燥烈之性,给予吴茱萸5g治疗,效果平平,故二诊直接加到15g,效果明显。
关于头疼病的治疗,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如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前提下,我常选用诸如小柴胡汤逍遥散吴茱萸汤散偏汤等治疗。
复习一下关于吴茱萸汤的知识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禁忌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重要文献摘要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邵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