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静脉曲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有一种幸福,叫温暖
TUhjnbcbe - 2023/9/4 21:28:00
白癜风贫困公益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家庭春晚”畅叙家庭梦

2月4日,银川唐氏家庭全家人合影留念。自年以来,唐氏家庭每年举办“家庭春晚”,在这个舞台上弘扬家庭文化、传承家风、交流梦想。记者马照刚摄

2月4日,春节的喜庆气氛洋溢在大街小巷。在银川市的老唐家,多平方米的房间被装饰得年味十足:年“讴歌新时代、畅叙家庭梦”春节联欢晚会彩喷背景图高高挂起,漂亮的拉花悬挂客厅,红色的窗花贴满橱窗。

“今年春节,我们老唐家举办第十九届‘家庭春晚’,从大清早开始全家老少就忙着布置。”唐氏兄妹5人中,年龄最长的唐新民说。

老唐家是一个有20口人的大家庭,今年春节全部赶回家一起过年。“现在最年长的61岁,最小的不足2岁,三代同堂足足坐满了两张桌。”唐新民介绍,每年过年,全家人都会回家团聚。年夜饭的重头戏不是吃饭,是精心准备的一台“家庭春晚”。

今年,为了这台晚会,从一个月前开始,唐氏五兄妹各家就精心准备排练节目,都想好好表现一番。

下午五点半左右,“家庭春晚”拉开大幕,晚辈们一曲串烧开场舞将全家人带入欢乐中。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唐新民独唱的《我和我的祖国》,让唐家长辈们心潮澎湃。

唐沐禾是老三唐新辉的小孙女,今年一岁两个月的她不甘落后,表演的萌娃秀《我的五官在哪里》,让全家人捧腹大笑。

独唱、舞蹈、器乐演奏、诗朗诵……21个不同形式的节目,让所有家庭成员沉浸在祥和、幸福、温暖的氛围中。

年,唐氏五兄妹的父母还健在。过春节时,在老房子和老人共聚的年夜饭上,唐新民一时兴起,提议家庭成员都要表演节目,图个热闹。“没有主持人,没有伴奏,也没有节目单,家人们却个个很开心。第二年春节,已90多岁的老父亲提前一个月准备节目,让我们深受感动。”19年来,“家庭春晚”已成为唐家每年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19年间,晚辈们逐渐长大。“孩子们越来越优秀,咱家这台‘春晚’的水平也愈办愈高,每年背景墙、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和流程一样都不少。”唐家老二唐新文说。

袁佳慧是唐家小妹唐惠青的女儿,年从中南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乡镇干部。4岁时,她参加老唐家的首届“家庭春晚”,因胆小害羞而哭鼻子。今年,按照约定,晚会轮到唐惠青家承办,袁佳慧主动请缨,当起了“导演”。

“‘家庭春晚’是一个弘扬文化、传承家风、交流梦想的重要平台,必须办的高大上、接地气。”长大后的袁佳慧,一直铭记着“家庭春晚”的内涵和意义。

唐惠青说:“老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一直影响着我们五兄妹,如今父母已相继离世,但家风和亲情依旧是唐家这个大家庭团结和睦的“密码”,带给我们最大的幸福。”(记者 马照刚)

*的恩情说不完道不尽

2月4日,大年三十,隆德县城关镇吴山村新春联欢会开始了。

看着文化活动室里其乐融融的乡亲,81岁的何登科老人清了清嗓子,带着何铮、何佩仪两个孩子及5名妇女走到麦克风前。

“邻里间,不吵架,互帮互助是荣耀;送儿女,上学堂,仁义礼智都通晓;家有老,须赡养,要为儿女做榜样;新时代,新思想,文明新风要发扬……”三代人朗诵流利、声音洪亮,还不时变换站位、动作,默契配合让村民连连叫好。

这不是何登科第一次登台。1月25日,隆德县举办推进乡风文明朗诵赛,在多人面前,老人和他的搭档朗诵了由村民商议完成的、提倡邻里互助的打油诗。面对年龄最长的登台演员,观众也对何登科报以热烈掌声。

“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演节目,确实紧张了。我就大声喊着读,让情绪平稳一点。”有过舞台经验的何登科这回再次登台,还是免不了激动,拿着稿纸的手微微颤抖,“但只要是演关于村中变化的节目,上多少次台我都愿意。我要好好感谢*的恩情!”

在何登科看来,是*的好*策帮他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让他顺利脱贫。也是*的好*策为他家5口人减少看病成本,“救了一家人的命”。

他的妻子体弱多病,“靠药养活了半辈子”,近年农村医保*策好、报销比例高,大大减轻了他家的负担;年,他大儿媳患口底蜂窝组织炎,医院住院20多天,治疗费用多元,报销了多元;他二儿媳静脉曲张,来隆德支援的外省专家为其诊疗,使病情好转;他二儿子因尿结石做手术,按比例报销后节省的医药费不少,孩子上学也无后顾之忧;他的孙子患胰腺炎做手术,是相关部门依据*策提供帮助,使其得到最佳救治。

“我能识字、能写东西。”何登科说,“只要身体允许,我想多走些地方,把脱贫富民故事一件件讲出来。共产*的恩情说不完道不尽……”(记者 朱立杨)

爱心饭馆的团圆饭

2月2日,腊月二十八。冯瑞英起了个大早,到市场上买菜。

“老李牙口不好,老胡怕吃生硬,老张不喜欢酸辣……”

自从中卫市沙坡头区退休教师刘在环年6月办起爱心饭馆老饭桌后,作为厨师,冯瑞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在这个爱心饭馆用餐的10多个老人,年龄最小的70岁,最大的86岁,每个人的餐饮喜好她都一清二楚。

怕她一个人做得多了顾不过来,大家开始提议做4个菜就行了,冯瑞英却说:“我累点无所谓,关键是要让这些就餐的老人吃好喝好,让他们感受到春节的欢乐。”于是,她决定再加几个菜。

中午时分,两桌人的团圆饭开席了。丰盛的饭菜、各种果汁饮料摆满桌子。刘在环和爱心饭馆管理人员郑魁等举起杯子:“衷心祝愿大家新春快乐,祝各位老人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我们很快乐,谢谢老刘,谢谢大家……”

刘在环话音未落,82岁的孤寡老人赵恒善接上话茬:“自从老刘办起这个爱心饭馆,我就一直在这吃饭,一天两顿,变着花样做,一分钱不收,这样的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我能不快乐吗!”

“爱心饭馆既解决了我们这些孤老头子的吃饭问题,又为我们提供了聊天的场所,谁心里有事,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开导开导也就没事了。”张开泉老人满怀感激。

在大家端着杯子要给厨师道谢时,却不见了冯瑞英。辛全山老人说:“准是给陈老太送饭去了。”

陈老太名叫陈秀英,86岁,家住*河花园小区,爱吃面食,却因为老来无力,揉不动面,拿不动刀,所以,冯瑞英几乎天天给她送一顿面食。

在陈秀英家,看到冯瑞英送来的饭菜,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的刘在环发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有些鳏寡孤独老人过得并不如意,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于是,退休后他便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年至年,刘在环平均每年拿出多元接济困难老人,但他发现给钱给物解决不了问题,“*府的低保*策已经覆盖了所有困难户,多数老年人的困难并不是缺粮缺钱,而是因为年事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所以,与其给钱,不如管饭。”

几年来,刘在环先后在常乐镇、永康镇和中卫城区*河花园小区开设3家爱心饭馆,30多位孤寡老人从此有了温暖的家。(记者 冯涛)

年三十,尝“圣代”

“快请进屋。他王叔,大过年的你还特地赶来。”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来和你们一家吃个饭,看看小莹莹……”

说话间,12岁的莹莹(化名)早已扑到王维忠怀里。

“莹莹虽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勤奋好学,我对这个孩子有信心。”王维忠对莹莹的母亲王英说。

“来看看叔叔给你带啥来了。上次家访时你说不知道啥是圣代,瞧瞧,这是叔叔专门给你做的圣代,草莓、蓝莓、巧克力、红豆各种口味,不过每次要少吃点,可别吃坏肚子。”王维忠笑着说。

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45岁的*员王维忠,把5盒圣代冰淇淋、一个爱心书包、一袋学习用品、一箱牛奶和元慰问金放在茶几上。

“王叔叔,这是我给您做的贺卡和礼物,祝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莹莹说。

你一句他一句,利通区古城中心村一间近40平方米的公租房——利通十二小学五年级贫困学子莹莹的家里,满是欢声笑语。

大年三十,吴忠市利通区胜利镇永昌社区*员王维忠,给家庭贫困学生莹莹送来了她盼望已久的圣代冰淇淋和学习用品。记者苏峰摄

王英肢体二级残疾,出行靠三轮电动车代步,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社区提供的缝纫公益岗。丈夫李强腰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

作为永昌社区的一名直管*员,王维忠年在一次社区举办的*群互助会“一对一”结对帮扶联谊活动现场,被低保户王英身残志坚的故事打动,当场决定资助其女儿莹莹,一直到大学毕业。从此,王维忠定期给莹莹送学习用品和书籍,还常常给他们一家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

在王维忠看来,7年不间断的“一对一”帮扶,让自己内心也很充实。

7年来,莹莹越来越自信。今年1月,她被吴忠市互善联盟爱心协会评为“热心志愿服务小雷锋”。

“王叔叔就像亲人一样照顾我们一家,同学都羡慕呢。”莹莹骄傲地说。

由于家境贫困,12岁的莹莹只吃过便宜的冰棍,听同学们聊起圣代冰淇淋,很是好奇。“同学们说圣代特别好吃,我就随意跟王叔叔提了一句,没想到今天就给我送来了5盒。这是我最开心的一个大年三十。”

“每次社区举办直管*员帮扶活动,王维忠都踊跃报名参加。他的家庭也不富裕,但还是义无反顾帮扶社区的困难群体。”永昌社区*支部书记马学梅说。

王维忠还长期帮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马梓庭、马耀庭,义务为哥俩提供学习和生活用品。每逢哥俩过生日,就提前定好蛋糕。

退伍17年来,王维忠一共“认亲”12户低保、单亲和留守儿童家庭。(记者 苏峰)

兄弟情深

2月2日10时20分,北京飞往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航班准时落地。

“我们到了,先去取行李,你在出口处等一等。”一条语音信息跳进马平的手机。

马平已提前20分钟候在航站楼出口处,迎接表哥马永国一家三口。

4天前,原定接机的是马永国的姐夫,但马平“中途截人”,非得抢这趟活儿。

马永国及其爱人、2岁的小儿子刚露面,马平忙上前几步,拉过行李箱,“哥哥嫂子回来了!”

一阵寒暄,马平驾车直奔马永国家。

“小博最近好吗?”上车后,马永国牵挂地询问马平儿子的近况。

“一切正常。春节后继续去北京检查。”马平说。 

7年前,马平4岁的儿子突患白血病,直到现在,依然频繁奔波医院之间。

起初,在北京看病整整一个多月,马平和母亲、医院轮岗。陪护只能留一人,其他“下班”的人就无处可去。为了节省开支,马平想到了在北京工作的表哥马永国。

之前,马永国与马平每年或每两年才见一面,兄弟关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没想到,马永国二话不说,完全接受他们到他60平方米的小家渡过难关。

期间,医院看望小博,还拿出元给马平贴补开销。平时,马永国主动买菜买零食塞进冰箱里,还不停嘱咐马平:“都是自家人,不用那么客气。”

之后,小博的治疗周期固定下来,每3个月赴北京一次,每次治疗一周。

一年多后,马永国结婚了。

马平坚持不再打扰表哥,但表哥电话一个接一个,让他带孩子看病时到家里暂住,马平勉勉强强“蹭”一周。不过没多久,医院附近留意了一间短租房,与其他病友一起合租,负担一下子减轻不少。自此,马平带儿子住进短租房。但是,马永国早就知晓小博的治疗周期,所以每次都会打电话催他们去家里一起吃饭。逢周末,就约他们一起游玩。

这些恩情,马平都埋在心底。每年春节表哥回家,马平几乎都会全陪。他深知表哥喜欢银川特色小吃,就排期到大街小巷的羊杂碎、炒面、火锅、烧烤挨个轮一遍,初二还必须在马平家里包饺子。

今年春节,略微不一样,因为马平通过自主创业逐渐挺过了艰难期,欠账也基本还清,他打算约两家老人孩子一起吃顿大餐。

“这次我买单,不许跟我抢。我刚刚买了新车,算是开年好彩头。”马永国听到马平的春节计划,立即抢过话头。

马平哭笑不得,呵呵一笑。(记者 马钦麟)

★号外号外★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一种幸福,叫温暖